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

導遊阿珍是否可以杜絕!

近日打開報紙,每日都有關於旅遊業界的新聞,而最火熱的話題,莫過於「導遊阿珍」事件。其實「阿珍」,正正是一個市場失衡的標準例子,我們不妨留心一下她背後的故事。<!--more-->

記得前輩提及過:六七十年代旅遊業為奢侈品,能夠上飛機的非富則貴,甚至當年出境遊仍未十分普遍,而機位供應亦十分緊張,到泰國旅行五天七天,團費可達五千大元別忘了,那可是三四十年前的五千大元,已經足夠買樓支付首期。不過,隨著旅遊的普及化,二零一零年的今天,如果有人花費五千元到泰國一遊,絕對稱得上「超級水魚」了,相反,一般旅客旺季只會花費約三四千元訂機票酒店;在淡季更只需二千大元,已足夠到泰國休息五天,雖然未稱得上豪華享受,但肯定仍可有餘額可於當地消費。

但是大家有否留意,行程中總有些行程可觀性較低,更會包括一些趣怪的景點,如到「泰王曾經光顧的絲綢店」、「富有長久歷史的珠寶工場」或到「所有旅客必買手信的土產店」參觀。而且,車程總會順道經過一些富有泰國風味的傢品店,團友可以下車鬆一鬆,去個洗手間;另外亦總有團友「提出」要額外安排較好的菜單,或者要到多個夜間的消遣或按摩活動,而最好就是全團參與以便安排。

其實,大家應該明白一個道理,旅遊活動的成本不會因為「尊貴的你」而作出特別優惠,團體價錢亦不會低到「計唔到」,總需要從旅客身上找回。分別只在於團友的容忍度﹑工作人員的技巧﹑旅行社的包裝﹑以至傳媒的渲染﹑官方機構默許等等,當然最重要,就是令事件穿崩的導火線何時何處出現,有關人等如何「拆招」。

學者可以從市場學的供求定律、或顧客心理學分析他們的心態,或者商業策略的再度分析,但無論如何解說,只要「有人願打,有人願捱」,導遊阿珍的故事必定會重覆不斷地於全世界出現,顧客如果不想見到另一個「導遊阿形」,必須付出比旅行團貴一點的價錢購買「機票酒店套票」。

自由行嘛,總需要多付「自由」的代價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